中华泱泱五千年文化,想找一本影响它的书不难,但若要论持久深远度,恐非《论语》不可。这是一本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性有着渗透力的作品,随手翻阅,短短几句,往往就能让人受益匪浅。《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
《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开篇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为点睛之笔,将这本书从上到下、从内到外,深刻高度总结。既包含它的主要内容,又阐明了方法。总体概括为以“学”为宗,以“习”字为趣,以“时”字为枢机,以“说”字为受用。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三字经》也曾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学习是一场修行,我们不断学习,寻找的不过是人的本性,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谋而合。学习是为找到初心,人不学习就不会进步。但只学习也是不行的,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样的空谈主义对这个社会来说收效甚微。所以我们要时时复习和践行,将它融化于自己的一言一行里,将它确确实实的融入到生活中去。明白我们学习最终目的是运用到实践中,进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这要求我们不断的去练习,做实干主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孔子认为学习是可以得到快乐的,大家也许会有所反驳,其实这个快乐和我们所理解的快乐并非完全相同,孔老夫子所言之乐是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转变升华自己,不仅提高自己知识文化水平,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养。这种乐趣是我们平常因受外界刺激所得到的一时的欢乐所不能比拟的。古之伟人皆爱圣贤之道,何也?或是为了追求这种持久而又发自内心的乐趣。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曾建立了进德会。将会员分为甲乙丙三种等级,并且要求依次提高,以此来规范混乱世界人们的自律道德意识。在当代社会,学历高的人数不胜数,但并不都是真正有修养的人,这也就是大家所通常说的学历与素质并不相匹配,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因为人心浮躁,他们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到书本所讲的内容,并也未将其内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第二句,我们在革命时期最常听到的称呼就是“同志”。何为同志?志同道合之人。有着共同理想并且为之奋斗愿意团结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我们身边真的能有这样一群人,那不仅仅是周围人的骄傲,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幸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如果不知道我也不生气,这难道不也是君子吗?这种坦然而宽容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近些天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语叫“内卷”,时常听到人们在感叹,这个社会太卷了,人们太能卷了。虽说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但我们不能将努力和内卷画上了等号。真正的内卷是一场恶性竞争,因人知而愠,以别人不知为荣,贩卖焦虑。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有这样的气度,人不知而不愠,专注于提升自我,也许便能正确看待这种现象了。正如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是无畏于泰山崩于前的。
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是古代中国以德治国的奠基之作。在浮躁的社会下,我想我们应该停下脚步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