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中心

    团学新闻
    就业创业
    协同育中心

协同育中心

刑事司法学院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十四期学习成果分享

发布日期:2022-02-20 范史丹 浏览次数:[]

《八佾》篇包括二十六章,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忆往昔,古圣先贤与名人志士关于这一命题都有过许多非凡的见解,所幸的是,他们的智慧结晶并未被岁月的流沙侵蚀,时至今日仍能被我们所诵读、钻研和学习。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礼更是一直被儒家所重视和倡导的。孔夫子对礼的见解更是细致入微、治学严谨。在这一周的诵读中,我走进了孔夫子的思想世界,学习了孔子对祭祀之礼、君臣之礼、君子之道等的见解,深觉受益匪浅。

在学习本篇内容的过程中,我首先了解到的是孔夫子所强调的学术态度。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说:“夏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说一说,但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说一说,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宋两国的历史资料和知礼人才不足的缘故。如果有足够的历史资料和懂礼的人才,我就可以验证这两代的礼了。” 这一章讲的是孔子对“礼”的发展史的研究。孔子虽然熟知各朝的礼法,但由于不能通过杞、宋两国现存的典籍以及贤人验证,便对古礼秉持保留的态度,不敢妄言。孔子的这种治学态度,也为后世之人树立了实事求是的典范。这提醒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有根有据,尤其是做学问。对于我们来说,无论做何学问,都应养成严谨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找到真理之所在。倘若传统与现实发生了冲突,我们的思想与世界的潮流出现了偏差,我们是接受还是否定呢?对此,孔子给了我们一个很明智的答案,两者都不选,应该持存疑的态度。思想不能仅停留于掌握实事求是的方法和意义,还要学会通过这一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实事求是这一思想的精髓。

就祭祀之礼而言,在古时,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并且祭礼有很多种,如天地、祖先、各行业的祖师等,都要定时进行祭拜,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们知恩报恩的精神,告诫人们不能忘记养育了我们的天地和祖先,以及创造了文化和技能的先师等。祭祀重在意诚,孔子对祭祀之礼更为看重和了解。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 “吾不与,祭如不祭。”由此可见,祭祀在意诚,孔子对违礼的祭祀弃而不观,对祭祀的态度也是十分看重。孔子在应对子贡关于祭祀之礼的询问时,更是明确指出礼存在的必要性,表明在祭祀中必要的形式不能缺失。孔子自己去太庙时也十分遵循礼,在祭祀周公的太庙里“每事问”的行为体现了他对祭祀大典的诚敬谨慎。

就君臣之礼而言,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其时臣侍奉君多无礼,故有人做到了服侍君主尽臣子之礼,却反被人认为是在谄媚。孔子对这种社会现象深感痛心。在今天其实同样存在类似这样的问题。比如现在社会,学生对老师的尊重的礼越来越少。很多学生见到老师都不会主动行礼打招呼,不会叫老师好。行礼的人越来越少,偶尔有行礼的人,其他不行礼的学生就会认为他是在讨好老师,实际上这是一种极端自私和颠倒是非的想法。我们在社会当中应该守礼,这是光明正大的。在什么样的场合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礼,遇到什么样的人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礼,都是我们文明社会应该有的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规范。

就君子之道而言,纵观《论语》,关于君子之道的论述不在少数。在深入学习中,一位信奉天道、不媚权贵、重德崇礼的君子跃然纸上。面对王孙贾的诱导,孔子并没有上当,而是以“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作答,向对方明示道,如果违背了天理,昧了良心,必将招祸,到时候谁也帮不了。孔子此言,既婉拒了王孙贾的私利相诱,也提醒他做官要走正道,否则不会有好下场。在孔子看来,做官要走正道,要忠于君上,和于同僚,造福民众,若为一己之私,求名求官,不论是“媚于奥”还是“媚于灶”,都不会有好下场。

日月同辉,古今同理。作为四书之一的《论语》一直被信奉为儒家经典,其中言语自然可贵,它所包含的思想与理念在今时今日仍具现实意义。在本周的诵读中,我们走进孔夫子的课堂,聆听孔夫子的教诲,感受孔夫子思想的光辉。我们诵读经典,为先贤打通时空隧道,仿佛看到他们手拿书卷,带着书香向我们阔步走来,教会我们览先贤之学、树君子之仪、通礼仪之道。

打印    收藏

上一条:刑事司法学院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十五期学习成果汇报
下一条:刑事司法学院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十三期学习成果汇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