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智慧,早已沉淀到我们民族的血液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源泉。儒学提倡的仁者爱人,以德立人,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当论及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明,不能绕过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孔子。他不仅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奠基人,更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有着“万世师表”的美誉。至今,孔子的思想仍发人深省,今天让我们一起从《论语》中悟得人生的智慧,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
学无止境。“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即便学习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当以坚若磐石的决心,铸勤学好问之品质,以韧如蒲苇之意志,行益民强国之善举。学不止步,不拘于时,不限于龄,方绽放人生葳蕤。《论语》有言:“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大凡真正热爱学习的人,尤其是不断学习修养自己的人,都会有感觉好像是赶不上那些学习的榜样似的。道德的修养更是一生的事情,即使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也需要继续努力,唯恐会因为稍一懈怠就会丢失一般。《说苑·建本》道:“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学习无时差、年龄之分,不因“位卑而足羞”,学海无涯,不拘于时、不限于年龄地学习,人生方精彩纷呈。
二
心存规矩。林语堂曾谓:“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诚然,在浮华的世界中,坚守自我并不容易。在世间一如熔炉,能将人的品德淬炼成金,成为最宝贵的财富,如果能永远保持心中那盏不灭的明灯,那么外界的黑暗便难将自己吞噬。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此处孔子列举了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而不信三种人,说明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表里不一,也就是缺乏真诚的修养。这样的人往往都是蝇营狗苟的人。如今能有这和谐安定的社会,离不开心存规矩的人。元朝大学者许衡外出,纵然天气炎热,口渴难耐;纵然行人摘梨,大快朵颐;有人劝阻,说梨无主,他仍不为所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社会规则,或有形,或无形,共同织就天地,如同宇宙中的地球,既渺小却又广袤,不逾矩越界,才能安适自在地生活。以自己为圆心,以规矩为半径,才能更好地欣赏这繁华盛世。心存规矩,展望未来,向理想进发。心存规矩,保盛世安康,有施展抱负之地,大展宏图,趁盛世繁华,翱翔天际之外。
三
行而报国。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孔子高度赞扬舜和禹的伟大,舜和禹无私心,只为天下太平考虑。建功立业、敢为天下先的力行品格足以被称为君子之“仁德”、“大德。”复兴之志,中华魂魄;实践之行,时代强者。弘扬复兴时代精神,重在践履,贵在力行。德性最终要通过“行”展现出来。我们新一代青年,是力行的勇者、是力行的先锋。力行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我们应用力行,为人生耕耘,为人民耕耘,为祖国耕耘。当下,我们当学习奋斗,长知识,增本领走向社会;未来,我们当努力奋斗,让力行者在各条战线上熠熠生辉。不啻微茫,照炬成阳。我们新一代青年应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力行贵耕耘。人生乐章里,报国是最动人的音符。让我们把拳拳爱国之心,荟萃成殷殷报国之情,以力行之风,养浩然之气,立鸿鹄之志,扬复兴之帆!
一部《论语》千古流传,一位夫子万世师表,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这位先师和他学生的对话里。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每一个至暗时刻都有心怀天下、肩担道义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为往圣继绝学将先贤的学问和精神代代相传,转眼已千年,降临于天翻地覆的新时代,儒学文化也不再是诗中风月,画中山川,它早已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基,是我们得以在大千世界面前昂首挺胸的源泉。在这日新月异的今天,吾辈也当传承传统文化,守护心底的一枕千年之梦,一方此世繁华,今天我们享受着文明底蕴带来的丰富成果的同时,也接过前人的火炬,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