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中心

    团学新闻
    就业创业
    协同育中心

协同育中心

刑事司法学院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五十一期学习成果汇报--“正人先正己,树人首立德”、“‘修齐治平’的内在之道”

发布日期:2022-11-06 范史丹、程芳菲 浏览次数:[]

正人先正己树人首立德

读圣贤书,明千古理。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静静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数不胜数,论语是其中之一,单读《论语》就足以让后人受益良多,由此便以见得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在本周学习《论语》过程中,我们通过与先贤的跨时空交流,仍然可以感知到他们的智慧,时至今日,依然可以熠熠生辉。

为师者,正己为首。众所周知,孔夫子被尊称为万世师表,其思想更是影响至海内外,对无数人起到了致远的影响。正所谓,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此乃德之本也。孔夫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与教育家,纵观古今、横看八荒,受其思想影响者不在少数,甚至于今时今日他的思想也在新时代青年学子的心中生根发芽。于此而言,尊称其为“至圣先师”可谓算得上是名副其实,他本人更是学识渊博、见解独到、品德高尚,可谓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正人先正己。春秋战国,纷争不断,战火纷飞,各国竭力寻求治国良方,并纷纷问政于先贤智士。孔夫子对于政事也十分关注并有独到的见解,在接受他人问政时,身为师者自然需要对当前形势做到了如指掌,不能随便应付、敷衍了事,孔夫子也做到了身体力行。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这里是孔夫子在教育冉求要区分清楚政务与事务,提醒其要做到严谨,是正人的过程,诸如此类,我们在本书中俯拾即是。但孔子在教导他人时是有依据的,正如“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所言,此语一语双关,既是对冉求等为政者的教导,也是为自身教导行为的合理性做出的阐释,即正人先正己,在改正他人的同时对自身也要有高要求。

为政者,修身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我们也可以递进着去理解。放在首位的是修身,放在最后的是平天下,古代为政者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要做到的是严格要求自我,培养自身品德与执政能力。为政者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其更应注重自身的言行与品德。孔子在面对鲁定公问政时,他劝告定公:应当施行仁政、以礼治国,注重自身的言行,严格约束自我,力求做到“一言而兴邦”而非“一言而丧邦”。他在面对子夏问政时,强调了欲速则不达,为政者要沉得住气,眼光长远,不能只见小利而不成大事,要提高自身的眼界,为政时要讲求循序渐进万不可急于求成。真正平天下的大成境界,在孔子眼里是能够达到近者悦、远者来的地步,这对于统治者的要求是极高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在为政者的建设下,它能够做到使百姓感到高兴,使他人前来归附是十分难得的,想必能做到如此境界的国家,其为政者也一定做到了修身立德。

为生者,求理为先。作为学生,尤其是一名法学生,我们在学习中华文化时对其蕴含的法律思想要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在本周的学习中,“亲亲相隐”作为传统的法律思想登上舞台,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论断是“亲亲相隐”原则的最初描述。在古代, “亲亲相隐”这一法律思想在历史的发展中也逐渐成为了古代刑律的一项重要原则,亲属之间可以互隐,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法不强人所难,“亲亲相隐”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同时符合期待可能性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这是亲亲相隐原则在当今法律中的体现之一,需要指明的是,家庭关系的稳定对于社会安定十分重要,作为法律不能高高挂起,还需要考虑其实践的现实可能性,我国法律在考虑法治本位的同时也充分保障人伦和情理,力求做到法理交融。

在过去的一周中,我们与先贤促膝长谈,观古代之思潮涌动,明当今之真理何求。新时代,我们要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也要求我们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增长个人的学识、提高自身的能力。每次读《论语》,我都仿佛置身于当时百家争鸣的时代,对于一个观点同先贤展开激烈的讨论,或胜或败,收获不同的感悟与体会,但这对我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次精彩的经历呢?在本周,正人先正己是《论语》带给我个人的教导,治国首立德则是其带给我思想的感悟,可谓收获颇丰。


“修齐治平”的内在之道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和政治理论的重要著作,其文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学习《大学》这样的儒家经典需要关注其蕴含的核心价值观,感受儒家智慧学说历久弥新的力量,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格物致知,修齐治平”的修身原则,利用儒家智慧更准确地规划自己、丰盈人生。古典儒家"大学之道"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主流,是中华民族最深入人心和影响深远的道德教育经典范式: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价值取向;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学问宗旨;古典儒家“大学之道”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最广义的道德教育,通自然与人文于一道,融修养与教化于一体,汇生命的学问与生活的艺术于一理。当代中国大学德育的发展,迫切需要接续和弘扬古典儒家“大学之道”。

一、常修身,明是非

爱其爱,恶其恶,敬所敬,哀其哀,这是人的本性。敢爱敢恨,是对人生的态度。“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这句话是说,一个人很难发现自己孩子的缺点,也永远不会满足自己田地里庄稼之丰硕。试问,天下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敬其所恶者,好而知其恶呢?换种说法,即是喜爱一人却能见之不足,讨厌一人却能洞察其优。

在大学,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欢聚一堂,我们有着各自的思想,在不同的专业朝着不同人生方向迈进,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我们总会遇到与自己不相契合的人,也许让你心生厌烦。然而孔子曾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告诉我们,你大可以坦荡大度,反观自身是否也有类似的不足之处,借以更正,同时要积极学习他人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借以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我们应向《大学》中的君子学习,遇事内修自身,明是非,毋偏私,做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作为法学生的我们,会在未来走上法庭,也许是为他人伸张正义,也许是坐在审判席上主持公道,权衡是非。不管以何种形式,在法律面前,你我都应摒弃主观冲动与偏见,以法为尺,丈量天下争讼;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明辨是非对错。不宜偏私。

二、孝悌慈,恒毅力

假如自家未安,又怎能安世人,治国图兴呢?治国需先齐其家,齐家需先孝长,悌兄,爱子。若能以孝敬长辈之感恩尊崇之心推至国家,侍奉君主就能够尽忠;若能以悌道恭敬兄长之敬重之意推至社会,对待尊长就会礼敬;若能以爱护子孙之仁慈喜爱之情推至国家,保护百姓才能使民安定。在《康诰》中,成王告诫康叔说:“如保赤子。”它的意思是,贤能的君主,一定是像母亲养护婴孩一般爱护百姓。由此可见,古人很早就明白了治国理政的原理:以民为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只有对民众敬,悌,护,仁,才能够统治国家,安定天下。

后文又写道:“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这就是说,面对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咬定青山不放松,就一定可以做到,至少每一次努力你都会看到进步,而不是原地不动。绿色明珠——塞罕坝林场,一片林,三代人,六十年。正是因为坚持不懈,心诚求之,锲而不舍,金山银山亦可镂,绿水青山终会现。

三、先诸己,后诸人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兄弟,而后可以教国人。《大学》的这一章反复强调以身作则,要求“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指出“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这些思想却并不因为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它既是对“欲治其国者”的告诫,也是对儒学“恕道”原则的阐发,可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我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有益参照。

结语

有斐君子,切磋琢磨,道盛德至善;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日新其德;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家齐而后国治;君子有絜矩之道,上行下效,推己及人;君子以己化民,从民所欲,为民父母。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二十大的重要论断之一。我院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弘扬,正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落实。我们始终在路上,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广大。

打印    收藏

上一条:刑事司法学院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五十二期学习成果汇报--“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大学》中的德治理念”
下一条:刑事司法学院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五十期学习成果汇报--"凡事以修身为本"、“君子当以正心修身敦伦尽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