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中心

    团学新闻
    就业创业
    协同育中心

协同育中心

刑事司法学院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五十三期学习成果汇报——“《论语》—穿越千年的人生智慧”“弘扬诚信文化,厚植诚信理念”

发布日期:2022-11-20 姜圣伟、余睿尧 浏览次数:[]

《论语》——穿越千年的人生智慧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诸多经典之中,《论语》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孔子的智慧跨越千年至今,仍在熠熠生辉,给予我们很多指导。本周我们继续在《子路篇第十三》中感悟君子之道、仁者之道。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孔子说一个人的为人如何,并不能仅仅根据外人对其的评价决定,善人虽善,但并不一定会得到所有人的称赞,恶人虽恶,但不一定所有人都厌恶。钱穆先生对此解读为:“一乡之人,若宜有公论,然亦各自为类以为好恶。善人不之好,见其无可好之实。然则公论贵乎合道,不贵以多少数为衡量。”其实孔子也正是说出了当今盲目性的群众从众现象。“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拥有仁德的人对人、对事有是非标准,坚持自己的原则,对符合自己道义的人、事表示支持并给予帮助。“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君子同人和谐相处,但有自己完备自洽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让他们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违背其原则的问题不会随波逐流、一味附和,相反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小人同君子有所分歧,无法和谐相处,所以孔子说大家都说好的未必就真的好,而应该是善人说好、恶人说坏的才是真的好。因此,乡人之善者才会好之,其不善者才会恶之。这样的人,才是值得肯定的。 孔子关于如何认识别人的这些思想,深邃而透彻,对于我们听取意见,考察各类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的确,听取众人意见是必要的,但绝不能盲目从众,而要坚持是非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盲目从众,不足以明是非,识真伪,辨善恶。

刚毅木讷,近仁。”孔子说一个人如果具有刚强、坚毅、朴实、慎言四种品德就接近于仁人了。正如傅佩荣先生对此句的注解“刚毅木讷”四个字所代表的是四种表现或者德行,这对于每一个人都有效,是因为有刚和毅这两种果敢决断本身应该有的特质,木和讷则是保持本来真诚的本性,四种相互配合才容易找到自己的人生正路。一般看来,“仁”似乎和“刚毅”没有什么关联,但“仁者治乱,而弱者纵之,柔弱者德之贼也,非刚强不能仁”,一个真正的仁德之人一定要有不屈于外物的坚毅的品质,不柔懦,不因外物而改变自己的志向。而“木讷”在当今多用于形容人呆板寡言为贬义,但在孔子的言论中木讷是靠近仁德的,是美好的。木讷者真朴以立心,木讷的人心里存的是真诚朴实,不饰伪。而与木讷相对的即为巧言令色,巧言令色者多为唯利是图的小人,与仁相离甚远。另外程子曾说:“以四者为质则失之也,但只为轻浮巧利,于仁甚远。”也就是说拥有刚毅木讷的品质是近仁,但还不是仁,应远离巧言令色,才能成为仁人。孔子说:“仁为心德,人人所固有,但是资禀柔懦者,不胜其物欲之私;文饰而口辩者,每蹈于外驰之失。”资禀柔懦,就需要刚毅来对治:刚,强劲而不挠;毅,坚韧而不馁,就可以战胜物欲之私。“文饰而口辩、蹈于外驰”,这就需要木讷来对治:木,质朴而无华;讷,迟钝而不佞。木讷就不外驰,心不驰于外,自然能存于内,岂不与仁相近乎?张居正说:“刚毅木讷这四样资质,若加以自强不息地学习,则天理易于纯全,必将与仁为一矣!”

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教导我们的良师益友,我们在《论语》的指导下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仁人。



弘扬诚信文化 厚植诚信理念

手捧《大学》,感慨于经典的魅力,沉醉于大道的洗礼,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我不禁拿起手中的笔勾画一篇,认真体悟沉淀在岁月里的文化宝藏。本周的内容是《大学》的最后两段,主要以秦穆公在崤之战的自警之言和生财的正确之道告诫我们要努力成为“仁人”,保持忠信之道,摒弃骄泰之行。

守忠信之道。为政者忠诚守信,言出既行,表里如一,才能得到人民的信服,赢得人民的爱戴。“忠信”,自古以来便是治国安邦依仗的大原则。不仅仅是为政者要保持忠信的人格,我们也应该将“忠信”作为自己人生的标尺和信条。《说文解字》释“忠”为“敬也”,尽心曰忠;《左传》说:“无私,忠也”;《周礼》将“忠”列为六德之一。忠,从心,中声,本义为尽心竭力,中心不二,心无旁骛。“忠”往往与“信”相连,“信”从人从言,意为人的言论应该是诚实的,没有任何虚妄不实。“忠”是指人之内心毫无隐匿,全心全意,真诚无私;信则指人之外在言行真实无欺,足以信赖。忠信是孔子及其儒家文化极为看重的,他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言论忠实可靠,行为笃实恭敬,这样即使在异国他邦也能行得通;反之,说话不忠信,行为不笃敬,即使在本乡本土,也行不通。忠信就是一个人的通行证,是立身之本,不忠不信,寸步难行。

“忠信之道”不仅在古代激励着一代代君子不断匡正自身的行为,在现代也给予我们很深的启发和思考。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忠实诚信。即便身处线上课堂,我们也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每天制定的任务是否按时完成,每一节课是否认真听讲,每天早上到底是缩在被窝里划水,还是选择早早起床预习功课。只有对自己的生活忠信,我们才能拥抱更好的自己。

弃骄泰之行。这里的“骄泰”是指骄傲自大,放纵奢侈。我认为,要摒弃骄泰作风,就必须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宋儒曾讲:“聪明睿智皆由敬出。”孔子格外强调“敬”,认为“敬畏”不可离身。子张希望自己走到哪里都能通达,于是向孔子问“行”。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人应当时刻牢记,将“忠信”、“笃敬”装在心中,说话忠诚守信,行事庄重敬畏。做到这一点,无论行至何处都能顺畅通达。人们言之“忠信”、行之“笃敬”,都源于内心深处的“敬”。孔子提倡的敬畏观念由来已久。在孔子整理的《尚书》各篇中,处处可见关于“敬”的学问。孔子“崇周”,因为 “敬德保民”是西周时期占支配地位的治国理念。当年,周文王向姜太公请教“至道之言”,以教育当时太子,并“明传之子孙”。太公的回答中,有“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一语,格外强调“敬”。后来,太公辅佐武王,也特别以同样的话相告诫,武王惕若恐惧,以“安乐必敬” “无行可悔” “一反一侧,亦不可以忘” “皇皇惟敬”等为戒书。

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我们才不会骄恣放纵。对自身的要求保持严格,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我们才会自觉远离不良诱惑,成为一个清醒和自律的人。

生财有大道。最后一段讲述了正确的生财之法。第一,生财有道,指能依于道而谋财;第二是指能善用财物,通过财物这种器具,让生命丰盈充实,使道德提升,使境界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及“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作用”、“企业家才能”等关键词,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企业家群体的高度重视,加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掀起时代热潮,促使“儒商精神”在近年迅速升温,备受推崇。面对全球经济复杂多变的发展趋势以及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企业家亟须通过新思路、新方法实现突围。向历史要智慧、要经验、要启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儒商精神”被许多中国企业家运用到日常经营管理中,助推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凝聚力、品牌影响力、产品竞争力,“儒商精神”也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新儒商精神”。

结 语

《大学》的学习即将结束,在这一段的学习中我们收获良多。通过阅读《大学》,我懂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只有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弃旧图新才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在文章中,我找到了解决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确定目标,志向坚定,才能摆脱心躁不安,进而取得收获。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有一个目标,埋头苦干,也许某一天,当你抬起头的时候,目标就在咫尺之间,不要一直凝望目标,那样只会让自己感觉遥不可及,“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在做学问的时候,只有像打磨美玉一样反复琢磨,才能将自我修炼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大学》作为传世经典,似一束光,以文字为载体跨越历史长河与我们相遇:似一扇门,开启我们与古代先贤的对话;似一盏灯,为后来的阅读者照亮前行的路;也似你我,都在探寻大道的路上。

打印    收藏

上一条:刑事司法学院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五十四期学习成果汇报——“正心诚意方得仁”、“《论语》中的‘仁’与‘礼’”、“以经典绘青春底色”
下一条:刑事司法学院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五十二期学习成果汇报--“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大学》中的德治理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