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中心

    团学新闻
    就业创业
    协同育中心

协同育中心

刑事司法学院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四十九期学习成果汇报——“正人先正己—孔子谈为政之道"、”“君子为人处世的态度”

发布日期:2022-10-23 田蕊、李浩华 浏览次数:[]

正人先正己

—孔子谈为政之道

本周我们开始学习《论语•子路第十三》。本篇以论政内容居多。包括为政先正己,富民兴教,近悦远来等政治思想,同时也有关于“士“的论述。这一篇是孔子对从政的君子的理想寄托,表达了孔子对理想政治的憧憬。全篇原文共30章,今天我们主要来学习前四章。

一、勤政爱民兢兢业业

“先之”是爱民。如范仲淹的名句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凡事都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到了这一点,便能使自己成为百姓的表率,达到“不令而行”的效果。

“劳之”是勤政。兢兢业业,吃苦耐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都是“劳之”的形象。

治理国家大事是这样,做一个单位乃至一个部门的领导亦是如此。做到了“先之劳之”,也可称为一个好领导、好干部了。可子路却还觉得这两点不够,还想听老师再多教他一点。所以孔子又说:“无倦。”不要倦怠。也就是《颜渊》篇里子张问政时孔子所回答的“居之无倦”。做什么职务就要安安心心,兢兢业业地做下去,不要半途而废。这一点,对豪气而轻率的子路来说,是很有针对性的。当然,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又何尝没有针对性呢?这山望着那山高,见异思迁,这时候我们也需要共勉孔子送给子路的两个字“无倦”。

二、唯贤是举善于用人

“先有司”就是要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而不必领导人事必躬亲。一般人往往认为领导者事必躬亲是美德,其实不然。对于做人来说,事必躬亲也许是个优点,但对于做官来说,事必躬亲却是一个致命的弱点,费力不讨好。《吕氏春秋·审分览》曾经生动地举例说,人与马一起走,人不如马快,可是,人坐在马车上驾马,情况就不一样了。不能任用部下,事必躬亲,就好比舍弃车驾而与马同行,不仅不如马快,而且还会压抑、挫伤“马”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作用。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导致各级职责混淆,领导不力,一片混乱。“此亡国之风也!”正因为事必躬亲有如此大的危害,所以才有“丙吉问牛不问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等著名的执政典故。也正因为这样的道理,所以孔子才非常重视“先有司”的作用,把它作为首要的一条教给仲弓。至于“举贤才”,道理就更加简单,这是孔子在许多地方多次论述的问题,只不过对仲弓加以强调罢了。

总的来说,孔子倡导的是不拘一格、唯贤是举的用人之道。其中“先有司”的思想尤其深刻,值得上层领导者深思。

三、名正言顺水到渠成

按照孔子的观点,如果你名分不正.说出来的话便鲜有人听;既然说出来的话少有人听,事情当然也就办不成了。至于下面继续推论的“礼乐不兴”、刑罚不中”、“民无所措手足”等,实际上都是“事不成”的范畴。相反,如果你名分正,说出来的话就会有人听进;既然说出来的话有人听,事情也就可以办成,礼乐、刑罚等等一系列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所以,名分不仅仅是一个”名”的问题.而是有实在的内容。名不正所导致的,往往是“实不正”。尤其是在政治舞台上,名分更是举足轻重:官位不仅仅是一个名称.而是实权。这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道理。

奔走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而不被任用的孔子对此发出由衷感叹。而子路难以理解孔子话中的寓意,反而认为老师是过于迂腐。所以,孔子才批评他的轻率、鲁莽,一旦做官首先便要正名分。其实,老师才是深知政治之道,名正言顺,方能水到渠成。

四、努力发挥自己所长

在《卫灵公》篇里,孔子还更为明确地提出了“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意思是说,作为君子,比如说读书人,你亲自种地也难保不饿肚子,努力学习却可以得到俸禄。所以说,每个人要发挥自己的所长,既然做了读书人,就应该一心向学,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而不该提出去学什么种田种地的事。当然,孔子所说是为了让自己的弟子成为济世的君子,也并非反对耕稼之事。

孔子也曾提出重脑力劳动而轻体力劳动的主张。这是当时社会状况与孔子本身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膝文公上》)存在决定意识,孔子本来就是脑力劳动者的一员,或者说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说出站在脑力劳动者或统治者立场上的话来,没有丝毫可怪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儒者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走读书做官的道路的确也是很有影响的。我们如今也不必两者必选其一,按正确的道路走,无论从事什么,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能成为君子。

《子路》篇是《论语》下部的《为政》,其主旨就是通过正身而正名,正人而教民。全篇以说理明义为主,它在政治上仍然以仁政为基本立场,提出了指出了苟志于仁的从政君子应该具备的一些优秀品质。如今,这些优秀品质仍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学习后我们仍要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百般磨砺,方能成就君子。

《大学》作为四书之一,是曾子述孔子之言,是一本关于修身的书。它积淀华夏五千年的魂,是人生必读的经典之一。本周的内容是其中的三段,这三段以君子为中心,向我们讲述了君子为人处世的态度,形象深刻的语言如“君子必慎其独也”、“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不仅在古代激励一批批君子,也在现代给予我们人生的启发,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三段的要点是慎独、诚意、琢磨。



君子为人处世的态度

一、君子必慎其独

“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句话在原文中出现了两次。这里的“慎独”意思是即使在无外界干涉、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怀有敬畏之心,严格自律,不失本心。尊重自我,尊重天地良心,则应当是人前人后一种态度,“毋自欺也”。小人与君子截然相反,小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自吹自擂。圣人孔子,不仅在朝堂之上严遵“君君臣臣”之仪,在颠沛流离之途也坚守君子之礼:席不正不坐,语非礼不言;诗人屈原,虽身处浊世,惨遭罢黜流放;暮夜四知堂的那一声:“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令献礼者羞愧不堪,让美德彪炳千古。这都是“慎独”最好的体现。

进入大学,我们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拥有大量课余时间,没有老师的督促的情况下,如何有价值地度过大学生活是大学的一个重要话题。“诚于中,行于外”,内心的真实一定会反映到外表上来,所以我们要严格自律,规划好自己的目标,不虚度,不浪费,以昂扬向上的姿态迎接每一天。知行合一,笃行致远。

二、君子必诚其意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他的意思是“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深层内涵是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众人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发自内心,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这就是“君子必诚其意”。许衡与众于暑中赶路,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而许衡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的故事诠释了“诚”的内涵,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为人处世,有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抵挡得住诱惑。杨震道经昌邑,王密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杨震暮夜却金的典故也诠释了“诚”的内涵,告诉我们做官要做一个清正廉洁,为百姓服务的好官。“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这句话告诉我们品德高尚对我们的重要性。

如今个人品德在我国的道德建设实践中同样重要,它是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这三种道德的基础。“人无德不立”,作为大学生,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心存诚意,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只有人人讲道德,人人重修养,人人促和谐,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才能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君子必琢其道

《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如切如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如琢如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瑟兮喧兮”,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赫兮喧兮”,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诗经》说:“於戏!前王不忘。”这是因为君主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居乐业。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会永远记住他们。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工作中,往往会遇见不能轻易解决的难题,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坚持不懈,不断切磋,反复琢磨。经历了矛盾的风雨,成功的彩虹终将冲破乌云。

结语

本周的内容令我受益匪浅。通俗来说,以上三个要点分别教会了我们要严格自律、心存诚意、认真细心。优美的古文带给我们新的感受,我们也更加期待接下来的三大文化学习。我院的三大文化育人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振奋了同学们的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了凝聚力,相信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越来越好!

打印    收藏

上一条:刑事司法学院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五十期学习成果汇报--"凡事以修身为本"、“君子当以正心修身敦伦尽分”
下一条:刑事司法学院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四十八期学习成果汇报--“花若盛开,清风自来”、“《大学》之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