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进入论语新的一篇学习,即《颜渊第十二》。本篇是孔门教学篇。孔子在颜渊、仲弓、司马牛询问他什么是“仁”时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孔子教学的特色之一就是因材施教,他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在“仁”的问题上作出不同的解读,是这一教学思想的生动体现,也是孔子在师生问答中对“仁”的多方位解读,使得“仁”的内涵更加丰富和灵动。
一
孔子对颜渊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这里,孔子提出以“克己复礼”来实现仁。克己的根本就是修身,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的规则体系,就是依礼而行。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首先内在净化自己的心灵,外在以礼约束自我的行为。“仁”是用来实践的,不是把“仁”挂到嘴边就可以做到“仁”了。“仁”,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内心修养的真功夫,是实实在在的境界,并不是简单抽象的理论。想要做到这一点,非要下苦工夫长期修炼不可。古今成大事者,无不具有“仁”的真功夫。譬如“横渠四句”,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没有真实的功夫,没有克己的修为,是不可能成就如此高的境界。修德做学问,如果缺乏自我约束力,三心二意,肯定是无法达到“仁”的境界。做事业也是一样,欲望太多、内心浮躁都难以获得成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被一时的利益所迷惑。
二
孔子对仲弓的回答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求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即为“敬”的功夫;二是要宽以待人,即为“恕”的功夫。
人生在世,为人处事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原则。孔子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为人处世的原则。不管是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还是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只有尊重别人,你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礼者,敬而已矣。”君子修己以敬。诚恳地待人接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做一时容易,时刻保持这种态度更难。正因为难,才更富有价值。一个人还一定要有强烈责任感,克勤克敬,才能赢得别人尊重和信任,从而凝聚力量。敬人者人恒敬之。同时还要学会推己及人、宽以待人,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也不要强求别人去做。我们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积极态度,从不怨天尤人。因为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只会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一个常常抱怨的人是绝对成功不了。当外在环境不好时,要去努力创造条件改变环境,同时从自身找不足,虚心学习。
三
孔子对司马牛的回答是“仁者,其言也讱”。“仁者”,其言行必须慎重,“言行,君子之枢机,可不慎乎?”。这里的“讱”是为“仁”服务的,为了“仁”就必须“讱”。司马牛又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要想做到仁就要谨言慎行,说话做事要先经过深思熟虑再做出判断,要认真谨慎地做事,对人恭敬而有礼貌。要经常进行反省,做到问心无愧。
社会有公众奉行的社会道德,也有统一遵守的法律规范,人们通过对相应规范的学习来规范自我、约束自我,这样整个社会才能在规则当中平稳有序地运行。礼、讱、敬,无不体现着对秩序的一种敬畏,对自我的一种规范。内心修为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是一个需要逐渐培养的过程。我们应该从一些小事入手,学会约束自我,克勤克敬,宽以待人,不怨天尤人,谨言慎行,时常反省,同时注重使内心修为逐步达到庄严、诚敬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仁”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