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学院要闻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媒体报道
    龙子湖论坛

学院要闻

刑事司法学院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四十六期学习成果汇报——孔子论“仁”(之二)

发布日期:2022-10-06 张月芳 浏览次数:[]

本周我们继续学习《颜渊第十二》,师生之间就何为“明”以及为政之道的问题展开讨论,从多个角度展示“仁”的丰富内涵。从此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固守一个僵死的概念,终老一生,而是根据事物的规律及其现实需要,赋予“仁”以鲜活的生命。

从政之仁。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它的意思是子贡问如何治理好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实,取信于民。”子贡又问“迫不得已去掉一项,这三者哪一个先去掉?”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再问:“迫不得已去掉一项,剩下的这两项哪一个先去掉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要死。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国家就站不住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民信,即取得人民的信任是从政的基础。孔子把儒家思想中的“诚信”当作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这是精神层面的问题,无论对人的个体生命还是集体的大生命都不能无信。这一点属于信仰层面的东西,没有它人与社会就会失去秩序,就会彻底乱套。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孔子的教学特点。子贡聪明伶俐,一步一步追问,孔子从容不迫、有理有据地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做到与人诚信。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在这里,鲁哀公问有若:“饥荒之年,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回答说:“施行彻的税法怎么样?”鲁哀公说:“十分抽二的税法,我还不够用,怎么能用十分抽一的税法呢?”有若回答说:“百姓充足,您怎么还会不充足?如果百姓不充足,您又怎么会充足?”

这里道出儒家的民本思想,治国要以民为本。百姓足,国家才足。百姓不足,国家也不足。如果国君足,百姓不足,社会就不安定,老百姓就会造反。饥年,上下要一心,共克时艰。以百姓为主也是从政之仁。

修身之仁。子张曾问孔子什么是明。孔子说:“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即如水浸润一样的谗言,切肤之痛的诬告,在你这里都行不通,你就称得上明了。如水浸润一样的谗言,切肤之痛的诬告,在你这里都行不通,这可以就叫有远见了。

所说的“明”,是明察秋毫的明,明白的明,是心明。凡事做到明,就必须要具有大局眼光,有限的眼光是很难做到真明的。所以能够做到“明”的人,也就是有远见的人。

子张还问孔子怎样提高道德修养辨别疑惑。孔子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即以忠诚信义为主干,能够活用道理,就可以提高修养。爱他就希望他长生不死,讨厌他就希望他死掉。既想让他生又想让他死,这就是疑惑。

主忠信,这是儒家文化所看重的“诚”的问题,守住诚,能够做到活用所学的道理,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和道德修养。至于困惑,其实就是来自一个人内心对选择的犹豫不决,无所适从就是困惑的结果。之所以面对选择不能下决心,还是因为对大局乏于认识,是非轻重分不清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诚信是修身之本,为人“诚信”是君子道德修身的重要方面。

在本章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从政之仁、修身之仁。我们还认识了“治国三要素”,而“治国三要素”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孔子集三代圣王为政方略之大成,从夫子所遵循的崇仁尚德的民本思想,所秉持的王道精神中总结出来的。足食、足兵是人民接受教化的基础,而人民若能对为政者生起信⼼,则能保证国家远离叛乱、国泰民安。有时候一个真正想做事的人,想不遭受一点非议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何面对这种非议?孔子告诉我们了。其实这一章联系上一章“先进第十一”来认识更明白:“君子坦荡荡,何惧人言?一个人为什么容易被小人中伤?”很简单,因为在乎。你越是在乎小人的言行,小人就越得意,无形中纵容了小人的变本加厉。君子是“无我”的,无我者至刚,无欲则刚。

我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为人当诚信,这是一个良好的修养,还应有长远眼光,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苟且,而应该放眼未来与世界,在不断学习《论语》中进步,让自我价值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闪光!

打印    收藏

上一条:刑事司法学院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四十七期学习成果汇报——孔子心中的秩序
下一条:刑事司法学院新生授书仪式

关闭